新中國成立70年來,中國涂料大踏步融入廣闊的世界,讓世界認識了全新的中國涂料。當今的中國涂料業,持續推進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,大力促進創新驅動和技術升級,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,標準不斷與國際接軌,成就舉世矚目。
1949年,新中國成立時,全國僅有50家油漆廠,產品僅有幾十種,年總產量不足1萬噸。之后的近30年中,我國涂料行業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。1978年,產量達到34.36萬噸,只占世界涂料總產量的2.34%。1978年,伴隨改革開放,涂料產業也隨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。在這一階段,國家啟動了大批基礎建設項目,交通運輸、家電等行業迅速發展,帶動涂料產業不斷壯大。2001年,中國加入WTO,外貿的大門又進一步打開。2002~2011年,中國涂料產量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。重要節點就是我國涂料產量在2009年達到754.5萬噸,躍居世界第一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進入“新常態”,產業經濟迎來結構調整、轉型升級。5年間,中國涂料行業利潤呈年均兩位數增長,增長率高于產量增長。
涂料年產量從1137.7萬噸增至1717.6萬噸;涂料年利潤從143.9億元增至308.5億元,中高檔涂料比重增加成為主因。
改革開放過程中,中國涂料業也經歷過陣痛。在很長一個時期內,國內公有制涂料企業發揮著關鍵作用,隨著1993年國家加快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,國家不再負責涂料產品的統銷,企業全面參與市場競爭。受此沖擊,雖然涂料產品營業稅由26%降至12%,但涂料行業的利潤仍大幅下滑,特別是30家國有骨干涂料企業,1995年利潤總額比1992年減少了42.4%,最低年利潤總額還不足5000萬元。但市場經濟的魅力也隨即迸發,國營企業下崗分流的技術人員紛紛參與到民營企業的創建中,促進了民營涂料企業的技術進步。外資企業也紛紛涌入,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涂料產品。到2005年,我國涂料生產企業已超過1萬家,一批頗具規模和世界級企業雛形的企業群體,屹立于世界涂料之林。
得益于改革開放創造的國際化機遇,中國涂料業與國際上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斷加深,對國內產業的提振和綠色化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。油脂、酚醛、瀝青等低檔涂料占比曾高達51.9%,高檔合成樹脂涂料依賴進口;進入21世紀,國內合成樹脂涂料產銷量占比超過70%,水性、高固體分等環境友好型涂料產量大幅提升。對產品結構調整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成套設備、工藝及基礎原料生產工藝的引進。